在广西玉林市陆川县良田镇,有一户谢姓人家坚持传承传统青砖青瓦烧制技艺,至今已逾百年。一百多年来,谢家四代人与泥土打交道,让传统青砖青瓦烧制技艺不断发扬光大。2024年10月,陆川青砖青瓦烧制技艺入选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工艺复杂 需经两年“蛰伏”、1150℃高温煅烧
谢经理说,厂里生产的青砖青瓦系列产品的原料及制作技艺十分严密复杂,原材料须精选本地优质黏土、朱红土、陶土、浮地细沙等,经搅拌均匀、晾晒、发酵2至3年以上,再经多轮严格筛选粉碎,以中性水质和泥,采用物理方法将泥和水稀透,待瓦泥凝固后再进行制坯,成坯后须放置在阴凉处阴干后方能装窑。之后在窑内经过40天从初温到1150℃左右高温烧制,然后经封窑、浸水、焖窑氧化、自然降温等工序而成。
青砖青瓦烧制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主要依靠手工完成。使用传统柴火烧制,烧窑工作结束后开始慢慢往窑内注水,水往下渗遇到高温,迅速变成水蒸气,新鲜空气进不来,由于缺氧反应,砖坯中的铁元素就转化成了二氧化铁。浸水十多天后,呈现青蓝色的青砖青瓦成品便可破窑取出。
从进窑到出窑,从砖坯、瓦坯到青砖青瓦,这过程需要两个月,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疏忽,否则前功尽弃。尽管工人早已熟悉烧制流程,但谢经理 仍不放心,他吃住在厂里,每天在各工位来回检查、指导生产。
四代人接力 技艺传承100多年
陆川县锦彪古建建材有限公司位于陆川县良田镇龙口村高岭队,创办人是谢经理。砖瓦厂的前身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家庭式小砖瓦窑。大约在150年前,谢经理的曾祖父谢兰夷在良田镇三联村建了一个土窑,开始制作青砖青瓦。自此,谢经理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依靠这个土窑养家糊口。受父辈影响,谢经理自小与青砖青瓦结下不解之缘。
20世纪90年代,谢经理接过了父辈的衣钵,成为新一代的“守窑人”。他将砖瓦窑从三联村搬到交通更为便利的龙口村,进行规模化生产。在保留父辈老手艺的同时,谢经理大胆进行改革创新。而今,谢经理的砖瓦厂生产的青砖青瓦产品种类已由原来的十几种发展到100多种。
记者在陆川县锦彪古建建材有限公司看到,这里生产出来的青砖青瓦颜色纯正,一派黛青色。传统青砖青瓦,各朝代建筑风格的各类板瓦、筒瓦、勾头、滴水、翘角、宝顶、龙吻、脊瓦、走兽等仿古建材,这里都能见到。这些产品结实耐用、保温性好、吸水性强、防滑、防潮,还具有抗老化、抗高温、抗寒冷、耐酸碱、抗氧化等特点,深得用户好评,不但畅销区内,而且远销广东、海南、贵州、福建、甘肃等地。柳州窑埠古镇、贺州黄姚古镇等古建筑修缮工程以及贵州荔波小七孔、玉林五彩田园、合浦汉闾文化园等风景名胜区的仿古建筑建设所用的青砖青瓦,就有不少来自谢经理的砖瓦厂。采访时,记者看到,不少客户开车来到厂区内购买青砖,谢经理也不时接到客户来电咨询。
谢经理爱钻研,也很乐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制作。客户只需把产品样式或图纸发过来,他就会根据图样制作模具、尝试生产,成功后再批量生产。他的办公室摆放着上百种青砖青瓦样品,“你看,这块砖是广东肇庆文物局定制的,上面还刻有名字呢。”谢经理随手拿起一块青砖说道。产品种类多元化、个性化定制,陆川青砖青瓦制作技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窑火不熄 传承不止
陆川青砖青瓦烧制技艺至今已传承100多年。从刚开始的纯手工制作,到现在部分制作工序使用机器,青砖青瓦更结实,产量和质量都实现了新高。目前,陆川县锦彪古建建材有限公司有四个窑,实现规模化生产,年生产量约2000万件。
为了传承和发扬好陆川青砖青瓦烧制技艺,谢启兰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传授给年轻的一代。而今,谢经理的儿子谢永金,侄儿谢永逸、谢泽南已熟练掌握了青砖青瓦制作技艺,几个徒弟也已学有所成。
经过四代人100多年的发展,砖厂从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家庭作坊发展到如今占地8000多平方米、吸纳本地就业人员近48人的中型企业。“我打算新增三座窑,对厂区进行重新规划,把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计划建设一个非遗展馆和教研室,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青砖青瓦烧制技艺。”谢经理说。